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公房承租人死亡后拆迁补偿款纠纷/章建国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1:15:22  浏览:835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房承租人死亡后拆迁补偿款纠纷
典型案例评析
——章建国 律师
一、案情回放:纪某与贾某系夫妇(均为二婚),二人承租贾某单位的公房。贾某去世后,纪某仍然居住在该承租公房内。3年后,该承租公房被拆迁,纪某作为公房承租人与拆迁人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贾某子女获悉拆迁补偿信息后,将纪某起诉到铜陵某法院,请求判令纪某将拆迁补偿利益作为贾某的遗产进行分割。
二、办案过程:章建国律师接受安徽景旺律师事务所指派后,对诉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于涉案的房屋性质、承租人情况、承租条件、被告在其丈夫去世后继续承租的事实、单位作为房屋所有权人对拆迁补偿的具体规定等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取证。章建国律师根据调查所获取的证据和国家、安徽省政府以及铜陵市政府关于拆迁补偿的规定,认真撰写答辩状,提交证据材料,参加开庭审理,使整个案件事实清楚明了地展现在法官面前。
三、争议焦点:
1、拆迁补偿款的性质、构成和补偿对象。
2、拆迁补偿款是否属于原承租人即原告父亲的遗产。
四、答辩要点和结果
1、拆迁人支付给被告的拆迁补偿款是基于对承租人居住权丧失的补偿。
根据《国务院拆迁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拆迁租赁房屋的,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铜陵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拆迁公有住房……;房屋承租人未购房的,拆迁人应当将货币补偿金额的10%支付给被拆迁人,90%支付给承租人,租赁关系终止,承租人不再享受住房货币化补贴。”的规定,在涉及承租公房拆迁时,拆迁补偿金是对承租人居住权丧失的补偿。
那么,本案中谁是适格的承租人呢?
首先,原告父亲至房屋拆迁时不是适格的承租人。因为租赁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而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之一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拆迁时,原告父亲贾某已经去世多年,显然不能作为租赁法律关系的主体。而原租赁关系也因法律关系主体死亡而消灭。所以,理所当然,原告父亲至2008年房屋拆迁时不可能再成为适格的承租人。
其次,被告至房屋拆迁时是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唯一承租人。被告自2001年7月与原告父亲贾某结婚后就居住在涉案公房内,贾某于2005年8月去世后,被告独自居住在此房中,且缴纳房租和水、电费等相关费用直到拆迁时。所以,被告是涉案公房的事实上的承租人。
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国务院商品房租赁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承租人在房屋租赁期间死亡的,与其生前共同居住的人可以按照原租赁合同租赁该房屋。”的规定,被告是唯一与原告父亲贾某同住的家庭成员,所以,被告是涉案公房法律上的承租人。
由此可知,被告作为涉案公房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唯一承租人,有权获得拆迁补偿款。
2、被告纪某获得的拆迁补偿款不是原告父亲贾某的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的规定,遗产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公民个人的财产。而涉案房屋是公房,显然不属于原告父亲贾某个人所有的财产。而拆迁人于2008年开始拆迁该公房,对该公房的承租人进行补偿,其时,原告父亲贾某已经去世并被注销户口多年,所以,拆迁补偿款也不是其死亡时遗留的财产。所以,涉案的拆迁补偿款没有作为原告父亲贾某遗产的要件,不属于贾某的遗产。因此,原告主张将拆迁补偿款作为遗产分割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法院通过审理,查明了案件事实,认定了被告提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解结案。
五、办案心得:办理此案的关键是厘清法律关系。在本案中,原告与被告之间发生关系的连接点是原告的父亲,而焦点是被告作为承租人是基于与原告父亲生前的夫妻关系,在原告父亲去世以后,被告作为承租人所获得的拆迁补偿款是否包含死者的份额。
作为被告的诉讼代理人,必须厘清拆迁补偿款在不同情形下的性质、成分和补偿对象,并将该补偿款与原告父亲之间是否有关系,有何种关系进行分析,最终排除该补偿款作为原告父亲遗产的一切可能。
六、社会意义:本案的社会意义在于将感情层面的似是而非的观念通过厘清法律关系而更新。虽然被告是基于与原告父亲的夫妻关系而获得公房的承租权,但是,在该公房拆迁时,原告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从法律角度,该拆迁补偿款与原告父亲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终得以确定,双方不再心存芥蒂。
七、本案影响力:涉案公房的单位是一个集团公司,与本案类似情况非常多。本案审理后,相关人员都比照该案的结果自行协商,解决分歧,具有比较明显的示范效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铁道部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铁道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明确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及职责分工,维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使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更好地为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服务,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快步走向市场,开拓经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根据《
企业财务通则》、《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和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结合铁路物资供销企业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依照资金运动的规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运动进行组织、监督和调节,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独立的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项重要的综合
性、职能性管理工作。
第三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正确组织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和处理各项财务关系,挖潜增效,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在内部财务管理中,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合理组织经济核算,加强基础工作,遵守财经纪律,接受国家财政、审计、税收、物价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好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内部财务
管理的职能作用。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铁路物资供销企业。

第二章 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第六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现行组织机构的情况下,实行国家和铁道部宏观调控、监督下的分层管理负责制。
第七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管理层次
一、铁道部财务司的财务管理
(一)作为国家资本金出资人的代表,在铁路内部行使法规赋予的权力,取得规定的投资回报,监督各级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本收益。
(二)规划、指导、监督、检查部属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执行财经法规的情况。审查、汇总并向国家提报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报告。
(三)参与审批企业资产经营形式和产权变动的经济行为,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政、金融、税收、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
(四)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并负责监督、检查。
(五)检查总公司根据国家和铁道部宏观管理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特点所制定的财务管理办法执行情况。
(六)考核总公司的财务指标,对总公司的资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七)规划、指导对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及对适合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的推广和应用。
(八)需要由铁道部财务司管理的其他工作。
二、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总公司的财务管理
(一)根据国家和铁道部宏观调控、分层管理的原则,总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人,在本系统行使国家和铁道部赋予总公司的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监督所属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本收益、利润分配和资金管理。
(二)贯彻国家和铁道部有关财政、金融、税收、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保证按规定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
(三)依照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政策法规,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监督所属企业资本金的使用,统筹管好用好铁路物资供销企业资金,指导所属企业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考核主要财务指标,审核、汇总、上报各类财务报告。
(四)监督检查所属物资供销企业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财经法规情况,对所属物资供销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对所属企业的资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五)根据铁道部财务司的宏观管理要求和制订的财务管理办法,指导所属企业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实施细则。
(六)规划、组织、指导财会人员的培训和财会电算化等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七)需要由总公司管理的其他工作。
三、物资公司及以下具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条件的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根据国家和铁道部宏观调控、监督下的分层管理的原则,企业作为国家资本金及其它资本金的直接使用和经营者,行使国家、铁道部、总公司赋予企业财务管理权责,综合使用各项资产,负责本企业资金的筹集、供应、运用、回收,并对其运动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保证资产的
保值增值,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负连续的经营责任。
(二)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定本企业的财务计划,合理使用资金,加强成本费用控制,定期经济分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按期提供财务报告,按规定进行利润分配,上交税金,保证提供投资回报,自觉接受国家财税、物价等部门的监督检
查。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落实企业经济责任制,企业要将已确定的年度财务指标逐层分解到有关科室(经营部)、材料厂并考核各部门的经营成果。
(四)科室(经营部)、材料厂要根据公司目标成本和经济责任制的要求把分解后的财务指标落实到班组,并进行部门成本费用的核算。
(五)根据本办法及总公司的要求,制订适合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财会电算化水平。
第八条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分工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经理、厂长)的职责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经理、厂长),是企业合法经营的全权负责人。要学习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遵守财经法规、制度,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制,对生产经营结果承担责任。
(二)全面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要求,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组织和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审定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计划,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并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三)接受国家财政、税务、物价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和审计;执行财政、税务、物价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决定。
(四)支持并保障企业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总经济师、副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二、企业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总经济师、副经理)的职责
(一)企业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总经济师、副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经济代理人,在财务上对企业负有经济责任。
(二)负责宣传、贯彻国家、铁道部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制度和法规,遵守财经纪律,维护企业合法利益,组织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细则,并监督检查本企业的执行情况。
(三)组织编制、审批和执行财务收支计划,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有效地使用资金。
(四)组织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监督企业财务部门下达落实各项财务考核指标,组织企业有关部门降低消耗和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五)组织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定期检查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
(六)负责审核财务报告,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有责任。
(七)负责对财会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定期考核,支持财会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八)组织运用和推广现代化财会管理技术和手段。
(九)协助企业法定代表人(经理、厂长)对企业生产经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问题做出决策。参与新项目开发、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审查工程概预算、工资奖金等分配方案,参与重大业务计划、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等,并检查执行情况,考核生产经营成果。
(十)负责协调好财务部门与企业外部相关部门,以及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关系。
三、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
(一)按照国家财经法规的规定,负责编制、执行财务收支计划,遵守各项收入制度,严格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保证完成财政上交任务。
(二)负责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和控制制度,组织指导科室(经营部)、材料厂等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监督协调基层单位的财务工作及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财产保管、收发、计量和检验工作。
(三)参与企业内部各项费用定额、储备定额、工时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等的制定。监督有关职能部门落实《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办法》,负责成本费用核算工作,负责检查和考核成本费用计划执行情况。
(四)负责成本费用预测、控制、监督和分析,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负责检查和考核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
(五)参与企业签订经济合同、协议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决策,合理调度资金,负责资金全过程管理,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六)依法计算交纳税金和国有资产收益;正确分配利润,按期向有关部门提报各类财务报告。
(七)负责对材料厂等部门财务机构的业务监督和定期考核,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八)落实和运用现代化财会管理技术和手段。
四、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一)计划统计部门:
负责编制和落实各单位提报的生产供应计划,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及维修计划,做好综合平衡,保证完成企业效益指标;制定和管理物资储备定额及材料消耗定额;健全统计台账;提供有关资料和各项计划实施情况及数据分析资料。
(二)业务部门:
根据生产供应计划,负责企业商品销售合同的签订、商品的采购、供应,以及物资价格制定、销售货款回笼,以降低采购成本,合理储备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并提供有关定货和供应合同等资料。
(三)储运部门:
健全物资管理制度,正确计量、收发、利用、管理和定期盘点库存商品与库存包装物等物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修旧利废和回收,压缩仓储作业费用;及时办理商品入库、发运手续;按规定提供有关资料。
(四)人事劳资部门:
贯彻执行国家用工制度和劳动工资政策,负责制定、管理和执行劳动定额、用工计划、工资计划、职工教育计划、奖惩方案及劳动保险;改进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监督考勤制度的执行情况;提供劳动生产率指标和有关工资统计资料。
(五)设备部门:
按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设备购置和维修计划,合理调配企业内部机械,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负责制定、管理、执行设备利用定额和能源消耗定额;负责机械设备的管理养护工作,保证其正常运转,减少维修和养护费用;负责机械设备的验收、报废和清理;提供有关设备管理的资
料及统计指标。
(六)基本建设部门:
负责企业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概算、预算;办理工程合同、协议的签订;做好预算成本费用项目分析,负责工程调价和索赔工作;按期提供工程验工计价,未完工程盘点和工程竣工资料;负责企业房屋、建筑物的管理和维修。
(七)行政管理部门:
按照成本费用计划,严格控制企业自用材料的采购;加强库存材料的管理,正确计量、检验、收发、领用和定期盘点,做好修旧利废和回收工作,压缩费用指标;负责企业低值易耗品的发放和管理,保证在用低值易耗品的准确、完整。
(八)其他部门:
根据企业的职责分工,在职责范围内努力增收节支,挖潜提效,并配合财务部门压缩有关成本费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各级铁路物资供销企业的职能部门可根据企业机构设置的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第九条 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
一、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
按照国有资产产权实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分工监督的原则,铁道部经国务院授权为国有资产产权代表,在授权范围内管理监督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国有资产,行使所有者权力,承担所有者义务。行使所有者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派监事会或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企业国有资产的保
值增值,要求投资回报,维护所有者权益;监督企业经营成果,审批企业的资产经营形式和产权变动等经济行为,如承包、租赁、股份制转让、联营、中外合资合作、向境外投资、向个人私营企业或境外投资者转让产权等。
企业则依法拥有法人财产权,为享有正当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和投资回报的责任。
二、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
企业按规定经批准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者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包括向本单位集体经济企业的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主要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投资不改变投资产权的属性。对投资必须坚持按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
,对股权投资在财务核算上按规定采取成本法或权益法,必须保证企业的投资收益。
三、企业与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
(一)企业负责出面对外签订各类经济合同,并与所属企业及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签订内部承包合同。
(二)企业与其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相互提供的商品和劳务,遵循等价交换,以货币形式进行内部结算。
(三)企业根据资金分级管理的规定,加强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可制定内部银行或资金调度中心管理制度,对内部往来实行有偿占用,发生利息列财务费用。
(四)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各种上交款项由企业财务部门统一汇总上交。
(五)企业与以国有资产为主兴办的多经企业,要明确财务关系,占用物资公司的资金作为短期借款或长期投资,经营中临时相互垫付的款项,通过内部往来及时结算。上述多经企业的财务报告,按财政隶属纳入企业财务报告。
四、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配合协作,完成企业的各项指标与任务,针对资金、成本、费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自职责,制定各项管理办法。
五、企业与职工的财务关系
职工作为经营生产的工作者为经营生产提供活劳动,企业以工资和奖金的形式和职工进行结算,这种结算要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和《劳动法》的规定原则进行。职工工资的提高,要与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相适应。

第三章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第十条 建立并完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原始记录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财务预测、财务管理、计划分析的重要依据。为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准确、完整,健全财务核算资料,要建立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一、要统一规范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原始记录要具备以下内容
(一)原始记录名称(如发票、收据等);
(二)填制时间;
(三)接受单位名称(台头);
(四)经济内容;
(五)经济业务的实物数量、单价和金额等;
(六)填制单位和填制人姓名;
(七)经办人签名或盖章。
二、要严格规定原始记录的填制要求
必须制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收发、质量、工时、作业量、设备利用、自用料消耗、领退、转移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报废、毁损等各环节原始数据的记录工作。原始记录的填制必须做到内容真实、完整,数据准确,字迹清晰,填报及时。
三、要加强原始记录的保管
(一)对应作为记账凭证附件的原始记录,要随同记账凭证装订保存。
(二)数量过多的原始记录如工资单等,可以单独装订保管,但在封面上要注明记账凭证的日期、编号和种类,同时,在记账凭证上要注明“附件另订”和原始记录名称和编号。
(三)各种经济合同、存储保证金收据以及涉外文件等重要原始凭证,应另编目录,单独登记保管。
第十一条 建立并完善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是资金管理和考核的重要尺度,也是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的直接依据。各单位要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先进、合理的定额管理体系。
一、要确定定额管理的范围。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管理需要,确定本单位定额管理的范围,一般应包括物资储备定额、磅差率、损耗率、自用料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劳动定额、人员定额、工时定额、设备利用率等。
二、要规范定额制定的依据、方法和程序。定额的制定要立足于先进、合理的原则,着眼于控制成本费用和提高管理水平,要考虑主客观因素,如市场环境、法规要求、经营目标、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设备状况等,要明确牵头的组织部门,确定必要的程序,规范计算的方法。
三、要加强定额管理工作。首先,对定额的执行要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明确各项定额的组织部门,把责任和管理权限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对定额执行情况按规定办法给予奖惩;其次,要建立定期的定额修订制度,要根据有关因素的变化,适时修订定额指标,修订时间原则上应一
至二年修订一次,但最长不得超高三年。
第十二条 建立并完善计量验收制度
一、各单位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计量设备,并做好各种计量、检测手段的日常维修、校正工作,保证准确无误。
二、对各种物资的收发、领退、内部转移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计量验收,建立验量与验质相结合的计量验收管理制度。
三、建立物资采购、保管中的超合理损耗审批办法。
四、制定必要的检查考核办法。
第十三条 建立并完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此部分内容见本办法中的存货管理制度和其他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建立并完善财产、物资清查制度
此部分内容见本办法中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和在建工程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建立并完善财务分析制度
一、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资产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入分析和利润分析等。
(一)资金、资产分析:这是财务分析的核心内容。首先,各单位要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和要求,计算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金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商品流通费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指标
,分别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次,各单位还必须从内部管理和决策需要出发,建立一些必要的补充分析指标。
(二)成本费用分析:此部分内容见《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办法》。
(三)收入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商品的数量;
2.销售商品的价格;
3.商品销售税金方面;
4.商品销售直接成本费用方面;
5.其他业务收入方面。
(四)利润分析:利润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利润构成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利润构成指标,分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成绩。
2.企业利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通过计算利润增减额和增减率,分析、评价利润计划执行情况。
3.利润变动因素分析:影响利润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工作量、毛利和期间费用。为此,要建立工作量变动、毛利变动以及期间费用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指标,分别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4.营业外收支分析:对营业外收入分析,重点是检查是否按正当途径取得,以及有无漏列项目;对营业外支出分析,重点是检查遵守国家规定情况,有无扩大开支范围。
5.利润率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销售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和资金利润率等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的盈利情况。
二、分析方法: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三种。
(一)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是将企业连续几个会计年度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观察这些项目的变化情况,以反映这些项目在各会计期间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势,判断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
(二)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是通过计算同一会计年度财务报告上相关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上某一方面的情况。这些相关项目,可以是同一张财务报告上的不同项目,也可以是两张不同财务报告上的相关项目。
(三)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将各个影响指标的因素通过连续依次替换,计算确定各因素对指标完成结果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分析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分析的内容而定,必要时,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三、分析时间: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分析。
四、基本要求:
(一)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相结合;
(四)企业获利能力分析和财务状况分析相结合;
(五)经济因素分析和非经济因素分析相结合;
(六)企业内在因素分析和外在因素分析相结合。
五、组织程序:财务分析涉及面很广,所需的资料来自各有关方面,因此,各单位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组织程序。首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财务分析的需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其次,各部门所提供的原始数据必须保证时间和质量;第三,财务部门对所有的原始资料经
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为计算依据,并保证分析结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 资金的筹集和负债的管理
第十六条 企业资金筹集是指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的需要而向企业外部或从企业内部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
一、资金筹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起点。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筹措资金,并强化资金的管理,以做到合理筹集,有效使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奖金从来源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金及资本公积、公积金、公益金以及未分配利润等;二是企业负债,包括:借入资金以及应付未付款项等。
第十七条 企业资金的筹集
一、筹集资金的原则
(一)必须遵循国家和行业的有关筹资政策、法规;
(二)筹集资金必须保证企业内部资金结构的合理,正确运用负债经营;
(三)选择最低成本的筹资方式和筹资对象。
二、要建立资金需求量的预测制度,内容为
(一)根据生产经营上的需要和挖潜增效的要求,测算当年在经营周转方面所需资金。
(二)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的需要以及投资可行性分析,确定当年需投资项目,编制投资预算,确定扩大再生产方向。
(三)按照企业当年经营目标的需要,测算其他方面的资金需求。
(四)根据企业管理的层次及国家与行业的资金政策,预测各种资金来源的可能数额。
(五)根据量入为出、资金平衡的原则,反复研究,确定资金需求的合理目标数量。
三、要进行资金成本分析
(一)资金成本是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资金使用费和筹资费用两部分。
1.资金使用费是指企业有偿使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如银行贷款利息等。
2.筹资费用是指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证券的注册费和代理费,向银行借款支付的手续费、咨询费等。
(二)资金成本分析可采用资金成本率和综合资金成本率两项指标进行考核:
资金使用费+资金筹集费
资金成本率=-----------×100%
筹资总额
综合资金 Σ第n种资金来源 第n种资金来源的
= ×
成本率 占全部资金的比重 资金成本率
通过筹资成本与预期利润的比较,辅助筹资决策。
四、除发行股票外必须有明确的还款计划
(一)为取得周转资金而筹资的,应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说明,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还款计划。
(二)企业筹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要对该项目的市场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的基础上作出还款计划。
(三)由于其他方面的需求而筹资的,也应制订相应的还款计划。
第十八条 企业资金的管理
一、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原则
企业要根据国家宏观指导计划和市场需求,按照“以销定购,以购定资,兼顾其他”的原则,合理地分配使用资金:
(一)要优先保证物资供应的采购,特别是铁路重点物资所需的资金。
(二)注意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和资产结构,合理安排扩大再生产投资和长期投资。
二、资金的管理
(一)要逐步改变分户头、多账号、分散管理资金的状况,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二)要加强采购供应环节资金的管理与考核,严格按合同控制商品的采购与供应,对计划外的商品,要建立管理制度,按规定进行操作。
(三)企业内部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采取各种措施压缩在途商品资金。
(四)要制定先进合理的储备定额,合理的安排物资储备,尽可能地减少储备资金的不合理占用。
(五)要在销售环节上建立健全收取货款责任制,认真清理债权,减少结算资金的占用。
(六)要根据管理要求,结合企业情况,制定合理的内部资金周转指标和其他有关资金的考核指标,落实到各个部门,并明确对资金管理的责任,实施有关奖惩办法,督促各部门、各环节和有关责任人重视资金的管理和运用。
(七)建立健全资金运用分析制度,定期进行资金状况分析,找出资金管理中的问题,挖掘资金运用的潜力,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损失,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十九条 资本金的筹集
一、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吸收货币资金、实物和无形资产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但不得吸收投资者已设立有担保权及已租赁的出资。
二、投入企业资本金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计价,并在有关合同、协议、章程中明确约定。
三、投资者未按投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可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
四、企业筹集到的资本金,在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内,投资者除按相应的条件和程序依法转让外,一般不得抽回投资。
第二十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对筹集到的资本金,依法享有经营权,承担民事责任,并负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
一、企业必须拥有符合国家规定并与其经营服务范围相适应的资本金。
二、企业必须坚持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一致的原则,注册资本一般不得减少。铁路不同行业企业单位的资产要实行有偿调拨。调拨时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调出单位按对外投资核算,调入单位按实收资本核算。铁路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相互无偿调拨资产的,可
以调整资本金,但要保持总量不变。
第二十一条 现有铁路独资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时,应对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界定产权,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和验资,并经铁道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经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要相应调整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国家资本。
第二十二条 现有铁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要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将全部净资产折价作股,每股的票面价与股份总数的乘积作为股本入账,净资产与股本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入账。
第二十三条 企业要在季、年度财务报告中对资本金的变动情况做具体说明。
第二十四条 资本公积金是指企业由投入资本本身所引起的各种增值,这种增值一般不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资本公积的主要来源是资本溢价或股票溢价、法定财产评估增值和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
一、资本溢价,是指企业在筹集资本金过程中,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资本金的差额。
二、法定财产评估增值,是指企业因产权变动、进行股份制改造或国家规定的其他应进行资产评估的行为而进行资产评估时,其评估资产价值与原账面资产净值的差额。
三、资本金汇兑收益,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缴付出资时,因汇率变动形成的汇兑收益。
四、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是指捐赠人不谋求对企业资产提出要求的权力,同时不因其出资行为而对企业承担责任的方式,向企业的投资。
五、国家各种专项拨款及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专项基金。
第二十五条 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其资产评估净值原则上要全部记入“实收资本”。因合资各方共同协商,同意按注册资本中各自投资的比例将各方的部分出资作为“资本公积”时,记入“资本公积”的投资净值不得超过记入“实收资本”投资部分的30%。
第二十六条 法定财产评估的计算方法
企业正常持续经营过程中需要进行财产评估时,按照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清算价格法等四种评估方法进行。
第二十七条 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的确定
一、接受现金捐赠时,应以受赠现金直接入账。
二、接受实物捐赠时,一般应以实物发票、账单所记金额入账。
三、接受没有发票、账单的实物捐赠时,参照同类实物国内或国外市场价格并参考报关单、有关协议以及其他资料后确定的价值入账。
四、当捐赠实物为旧固定资产时,要按原值扣除估计折旧后的净值入账。
第二十八条 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金的规定:
一、企业普通股股东可以向董事会提出将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金的要求。
二、企业资本公积金累计价值额达到公司实收资本30%以上时,超过部分要转增资本金。
三、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并办理增资手续后,资本公积金可以转增资本金。
四、转增股本时,要按普通股股东所持股份,采取增加股份或增加每股面值的方法,同比例增加各个股东的股本。
五、优先股股东不享有公积金权益,在企业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时,不得增加优先股股东的股本。
第二十九条 资本公积金减少的规定:
一、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金。
二、投资者以外币投资时,因汇率差形成汇兑损失时,要按入账时的汇率折算差额减少资本公积。
三、企业折价发行股票,要按发行价格与股票面值的差额减少资本公积。
四、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和清产核资时发生的资产减值,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减少资本公积。
第三十条 企业负债是指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一般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第三十一条 流动负债的管理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其他应交款等。
一、短期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借款,是企业为维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或抵偿某项债务而借入的资金。
(一)短期借款一般应有相应的商品作为物质保证。企业必须制定信贷计划,定期进行预测,遵守信贷合同协议,接受债权人的监督,实行专户管理,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二)企业对借入的短期借款,除归还借入的本金外,还要按规定支付利息,作为筹资费用,列入损益,列入财务费用。处理方法如下:
1.如果短期借款的利息是按期支付的(按季、半年),或者利息是在借款到期时连同本金一起归还,并且数额较大的,为了正确计算各期的盈亏,可以采用预提的方法,按月记入当期损益。
2.如果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是按月支付的,或者利息是在借款到期时连同本金一起归还,但是数额不大的,可以不采用预提的方法,而在实际支付或收到银行的计息通知时,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二、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等而发生的未清偿债务。
(一)应付账款的入账时间要以所购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或承受劳务发生为标志。
1.在货物和发票账单同时到达的情况下,应付账款一般待货物验收入库后,才按发票账单登记入账。
2.在物资和发票账单不同时到达的情况下,待货物验收入库后,取得发票账单的,按发票账单入账,否则,在月终按估价入账,下月冲回。
(二)企业要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按规定办理结算,认真核对账目,及时进行清理,防止拖欠,并按规定向财务主管及财务负责人提供应付账款的动态变化情况。
(三)应付账款一般应在较短期限内支付。由于债权单位撤销或其他原因,使企业无法支付应付款时,该应付账款应记入营业外收入。
(四)对于应付账款的现金折扣,财务处理上可采用总价法或净价法。
三、预收账款是指买卖双方协议商定,在商品销售尚未发生,劳务尚未付出时,由购方先支付一部分货款或定金给供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这项负债要用以后的商品、劳务等偿付。企业预收账款后,要按合同承诺履行义务,否则,应及时退还预收账款。
四、应付票据是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由于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而开出、承兑的票据。商业汇票分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一)商业承兑汇票是由收款人签发,经付款人承兑,或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的票据。
(二)银行承兑汇票是由收款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并由申请人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票据。
(三)企业要设置“应代票据备查簿”,详细登记应付票据的种类、号码、签发日期、付款日期、票面金额、合同交易编号、收款人、实际付款日期及金额等资料,以便反映签发和到期承兑情况。
五、应付工资是企业对职工个人的一种负债。
(一)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以及其他工资性收入,应当纳入工资总额。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基数的确定与调整,应当报有关部门审查核准。
(二)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按职工类别、工资总额的组成内容等进行明细核算,按规定支付职工工资。
(三)企业必须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依据实现利税计算)增长幅度,职工工资平均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依据增加值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企业必须根据经济效益的增减,决定职工收入的增减。
(四)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和奖金分配方案应提请职工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并接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五)企业应当每年从新增效益工资中按规定提取不低于10%的工资储备基金,工资储备基金累计达到企业一年工资总额的,不再提取。
(六)企业按规定计划外雇佣人员的工资必须纳入工资总额。
六、应付福利费是企业准备用于企业职工福利方面的资金。
(一)职工福利费必须按国家规定工资总额的14%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其中8%用于医药卫生费,6%用于福利费,按规定据实列支。
(二)企业要编制应付福利费收支计划,提请职工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做到合理安排,量入为出。
(三)企业对大笔的福利支出要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
(四)职工福利费的开支项目按《铁路物资供销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应交税金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某一经济活动要向政府交纳的各种税收。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依法完税。
八、应付利润是指企业按规定依法纳税后实现的净收益,根据合同协议、规定、章程等规定,需要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反映企业应付给国家、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投资回报。
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台账,登记支付各出资者利润情况,以保证出资者的利益。
九、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尚未支付的费用,包括预提租金、保险金、借款利息和预提修理费等。
(一)企业要按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提尚未支付的费用,包括预提租金、保险金、借款利息和预提修理费用等。
(二)预提费用的受益期可以确定的,按照受益期预提。
(三)实际支付的金额与预计数额有差异的,应当及时调整计提标准,差异在终期调整成本费用,不得保留余额。因特殊情况必须保留余额的,应在财务报告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加以说明。
第三十二条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它是企业向债权人筹集的可供长期使用的一种资金来源。
一、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借入的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技术改造借款、更新改造借款、小额设备借款、网点建设借款、科技和新产品开发借款、基建借款等。
(一)申请借款必须符合“择优选择、区别对待、以销定贷、按期归还”的原则。
(二)企业的长期借款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制分析报告。
(三)长期借款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贷方审查认可后,签订借款合同。
(四)企业必须按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挪作他用,不得使用借款进行违法活动,并按期归还本息。
(五)企业要定期提供有关计划、财务报告等资料。
(六)长期借款利息的处理
1.长期借款利息一般按年计息,也可按季或月计息,到期还本付息。
2.使用长期借款购建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或大修理工程时,应区别情况处理。
(1)与固定资产购建、工程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竣工验收之前发生的,应记入有关固定资产的成本。
(2)与固定资产购建、工程有关的,属于外币借款的,在固定资产尚未竣工验收之前发生的外币损益记入有关固定资产的成本。
(3)在固定资产竣工验收以后发生的利息及外币损益记入当期损益。
(4)筹建期间发生的,记入开办费用。
二、债券是企业为筹资而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债务凭证,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重要方式。
(一)企业发行债券必须由职工代表大会制定方案,并做出决议;公司制企业必须由董事会做出决议。
(二)企业要按规定向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企业可按规定自办发行,或委托发行债券。
(三)发行债券的总额不得超过企业资产净额的40%,债券的票面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
(四)企业要按规定根据市场情况选择发行债券的种类、期限,确定发行价格,但不准折价发行债券。
(五)企业要按规定计提利息和摊销溢价数额,进行账务处理,记列损益。
(六)企业必须履行发行债券的有关合同协议,按规定还本付息。
三、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与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如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的应付款,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一)应付引进设备款
1.企业按照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时,要按设备的外币数额和规定的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作为实际发生额记账。
2.设备外币金额包括:设备及随同设备一起进口的工具、零配件等的价款,以及国外的运杂费等。
3.补偿贸易中用于归还外商借款的是企业的商品,而不是相当于税利部分的商品。
(二)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1.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由于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而产生的长期应付款。
2.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按该项租赁活动实际发生时的实际金额记账,包括构成固定资产价值的设备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租赁手续费、利息等。
3.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视同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租赁期满后,按合同规定设备所有权归企业的,转为企业固定资产。
4.在租赁期内,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同企业自有固定资产一样计提折旧,其折旧费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第五章 货币资金和应收及预付款项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 货币奖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第三十四条 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权限
一、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管理的权限
(一)铁路物资供销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具有自主支配使用企业货币资金的权利。
(二)铁道部和总公司对所属企业货币资金的使用具有检查、监督权。
(三)企业货币资金收支必须由企业财会部门具体管理,并组织日常收支业务的会计核算。
(四)企业货币资金的一般日常收支由企业财会部门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办理,特殊情况下的收支需按内部管理规定报经企业主管领导批准。
二、货币资金日常管理的要求
(一)企业要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制度,财会部门要设专人负责货币资金的管理,坚持货币资金钱、账分管的原则,非出纳人员不得经管现金和其他有价证券。
(二)企业要正确、及时地反映货币资金的收支动态与结存情况,财会部门各结算账户分管人员要及时办理货币资金的结算业务,出纳人员对货币资金收支要及时记账、登账、坚持日清月结,做好货币资金的核算工作。
(三)出纳人员必须根据财会主管或指定人员审核签章后的收、付款凭证办理货币资金的收付款业务,收付款后要在收、付款凭证及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
(四)企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出纳工作要选择安全场所,配备专用保险柜和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
三、货币资金日常管理的信息反馈
(一)企业要建立健全货币资金日常管理的信息反馈制度,随时掌握企业货币资金的动态,合理组织、调度资金,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要。
(二)企业财会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反馈货币资金运用的信息:
1.建立健全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收支结存日报,托收日报制度,及时反映货币资金当日和当月累计的收支与结存情况。
2.建立健全往来款项结算动态表,定期反映各项应收、应付款项的债权债务情况,特别是银行结算中的人欠与欠人的款项,对其中金额较大的债权债务,要单独列示发生日期、对应单位、往来业务内容、金额和挂账原因等,按规定归类汇总,以供领导决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清
算。
(三)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资金平衡会议,总结和分析资金运用情况,对各部门的资金进行平衡安排,提出改进资金使用的有关措施,解决、清理结算中的有关问题。
第三十五条 现金管理必须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2号)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银发〔1988〕288号)的规定进行管理,并接受开户银行的监督。
一、严格按规定提取、存放和使用现金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可在下列范围内使用现金:
(一)职工工资和各种工资性津贴;
(二)个人劳务报酬。包括稿费和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的报酬;
(三)支付给个人的各种奖金。包括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各种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四)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现金支出;
(五)收购单位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支付的价款;
(六)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七)结算起点(现行规定为人民币1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
(八)确实需要现金支付的其他支出。如因采购地点不定,交通不便,抢险救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办理转账结算不够方便确实需要支付现金的支出。
二、库存现金限额是企业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现金由开户银行核定的最高限额,由企业向开户银行申请,银行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核定,一般情况下为企业3~5天的日常需用款。
企业每日的库存现金余额不得超过核定的限额,超过限额的现金必须按规定送存银行。
三、企业必须加强对现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
(一)建立健全现金账目,及时逐笔记载现金收付,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
(二)出纳人员收入现金时,要将签章后的收据交给交款人,支付现金时,领款人应在付款凭证(或原始凭证)上签章。
(三)不准挪用、套取或坐支现金,不准以“白条”抵充库存现金,不准有账外现金和公款私存,不准单位之间违反规定借用现金。
(四)出纳人员发现账款不符,要报告财会主管,对浮多或短少款项做出记录,按规定进行处理。
(五)财会主管要按规定对库存现金进行检查,每月不得少于一次,并做出检查记录。
第三十六条 银行存款的管理必须遵照银行结算办法的规定执行:
一、银行存款的管理
(一)不论何种款源的资金,都必须及时入账,不得在账外管理,不许有账外存款。
(二)不得签发空头及远期支票。
(三)不得签发空白现金支票和没有收款单位、签发日期和用途的转账支票。
(四)禁止出租出借账户,或将账户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
(五)企业只能在一家银行开设一个基本账户,并要尽量减少在银行开设的其他辅助账户或专用账户;在几家银行开设账户时,只能在一家银行开设现金结算户,支取现金。
(六)财会部门要设立银行票据使用登记簿,按规定对支票、商业汇票、银行汇票、本票等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一)银行支票及有价证券由出纳人员保管,银行票据由指定人员填写,按规定办理银行票据的作废手续,银行留存印鉴要分别保管与使用。
(二)银行存款的各项收付业务,要由会计人员根据有关原始凭证及时编制银行收付款凭证,经财会主管或指定人员审核后,据以登账。
(三)银行存款日记账是记录和登记经济业务中不使用现金而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的账簿,企业要按开户银行、存款种类及货币种类,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的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结出余额。
(四)银行存款日记账要定期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每月至少一次。属于银行对账单或本单位记账错误的要立即按规定更正,在此基础上,将账面余额与对账单之间不符的未达账项按规定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调整平衡,使之相符。
三、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一)建立健全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及时办理各项银行存款收支结算,随时掌握银行存款动态,合理安排,节约使用各种银行存款资金。
(二)按规定开设银行账户,以便于银行存款的结算和管理,防止企业资金的分散和流失。
(三)对银行存款的各项收支业务应由财会主管人员或指定人员负责审核,未经审核的银行存款收支业务,出纳人员不得办理结算。
(四)定期对银行存款各账户的收支及结算进行检查和分析,对不符合规定的收支与违反会计制度、银行结算制度的款项,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
第三十七条 银行存款结算是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以存款账户为条件,用银行信用收支代替现金流通,是货币结算的主要形式。现行的结算方式有: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
具体结算的规定,要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颁发(银行结算办法)和(银行结算会计核算手续)的通知》(银发〔1988〕391号)、《异地托收承付结算办法》(银发〔1994〕256号)、《关于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铁道部行业推行商业汇票结算办法的通知》(银
发〔1994〕163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与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存放地点及使用用途不同,但仍属于货币资金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
一、其他货币资金的管理
(一)其他货币资金的管理应同现金和银行存款一样,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现金与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执行。
(二)财会部门要由出纳人员或另设专人负责其他货币资金的管理。加强对其他货币资金的保管和监督,定期对其他货币资金的占用情况及时核对和清理,防止其他货币资金的流失和不合理占用。
(三)要按照规定办理结算,填制各种凭证。
二、其他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与监督
(一)企业对内部单位或个人挂支其他货币资金必须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应视业务需要和用途,经有关领导批准,财会部门审查后,方可办理。
(二)企业内部单位或个人所挂支其他货币资金,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准挪作他用。
(三)企业财会部门要按制度的要求设置账簿及台账,进行明细核算。
(四)企业内部单位或个人挂支的其他货币资金,要及时与财会部门进行清算,挂支一个月无动态或事后一个月内不清算的,企业财会部门有权采取必要措施将款项收回。
(五)企业对信用卡的办理要从严掌握,如确因工作需要与业务需要办理时,要经企业领导和财会主管同意,方能向银行申请办理。企业要制订有关“信用卡”的使用范围,持卡人的责任、权限,监督和审批办法等制度并按照各专业银行“信用卡章程”规定严格执行。
第三十九条 企业的外币业务是指不同外币的折算以及用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进行的款项收付往来结算和计价等业务。企业的外币业务,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外币收支业务,还包括外币结算的往来款项。
一、企业对外币的管理要遵循以下要求
(一)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二)严格执行国家对外汇管理的规定,不准在指定的金融机构以外进行外汇买卖,不准以任何形式套汇及在境内市场上流通、使用和计价。
(三)外汇收入,必须及时调回境内,并按银行挂牌汇率,全部售给外汇指定银行,所需外汇支出由银行按照国家外汇管理的规定办理。
(四)要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要求,建立外币资金的登记和保管制度,保证外币资金的安全。有进出口业务和外汇收入的企业,可以按规定在指定银行开设外币结算账户。
(五)认真编制和执行外币收支计划,保证进出口等业务外币资金的需要。
(六)加强避免外币风险的管理,增加收入,减少损失。
二、外币业务的核算
(一)有外币业务的企业,要在外币业务明细科目,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单独进行外币业务核算,并登记外币金额和折合率。
(二)外汇汇率可按规定自行选定,方法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更。
(三)有关外币的账簿要反映外币种类、金额、选用的汇率及折合本位币金额等内容。
(四)必须按规定在期末将选用的记账汇率调整为规定汇率,汇兑损益按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 应收款是指企业应该收取而尚未收到的各种款项,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一、应收款的管理
(一)要按照资金管理的结算制度,做好结算资金的管理工作,强化资金效益观念,注重货币的时间价值,认真执行国家的结算制度,及时办理和清算各种应收款项。
(二)要按规定对应收款进行分户明细核算。要求能反映原始发生日期、责任人及余额的构成情况,必要时可设立相应的辅助账。
(三)要建立定期对账制度。财会部门除了每月进行的内部对账外,还要定期与对方单位或个人进行核对,以保证应收款账面记载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四)要实行谁经手谁清理的责任制。财会部门要定期反映与督促,及时处理,以控制应收款的限额和收回时间,避免资金被其他单位占用。
(五)要建立应收款项定期会审制度。要由有关领导、业务、财会人员参加的会审检查小组,定期对应收款情况进行会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组织催收,以减少资金占用,防止呆账损失。
二、应收款的核对与清理
企业要定期对各账户进行核对与清理。主要内容:
(一)各账户余额是否与总账一致,明细项目余额是否与该账户一致;是否有错记、漏记、重记等差错。
(二)各账户中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有同一单位在应收、应付款账户中同时挂账的情况。
(三)各账户中的挂账金额要及时与对方单独或个人进行核对,所挂余额是否与对方一致;如不符,应尽快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四)各账户的余额在与对方单位或个人核对后,每季末应列出明细清单,随同财务报告一同上报;年末除核对清理列出清单外,还应取得对方单位或个人的签认证明。
第四十一条 备用金是企业付给内部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因工作需要备作零星采购、零星开支、售货找零或差旅费等使用的款项。
一、借支备用金的数额要根据用途和出差时间、路途远近和有关费用开支标准合理确定,按规定程序办理。
二、借支备用金一般应在每次办完事后三日内到财会部门办理报销手续和进行清算,多退少补,不允许过期占用。财会部门要坚持“前账不清,后账不借”的原则,对过期占用一个月以上者,要及时催交或在工资中予以扣回。
三、备用金必须按规定用途支用,不得挪用。财会部门要经常检查备用金的使用情况,对违反规定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将借款收回。
四、对因工作业务需要经常性保持备用金的部门与个人,经有关领导同意,财会主管审查批准,可以借支定额备用金,但要及时报销,补充备用金。定额备用金一般一年审批一次,所借款额年底之前要全部交回财会部门,次年再重新审批借支。财会部门要监督检查定额备用金的使用情
况,对不应继续保留的,要及时予以收回。
第四十二条 预付货款是指企业购买商品、物资和接受劳务供应而预付给其他单位的款项,如预付商品采购款,企业按合同协议规定预付的外汇账款和定金等。
一、要建立健全预付款的审批制度,严格控制预付款。在需要预付款时,由经办人提出申请,经部门领导同意,财务部门审查,由企业领导“一支笔”审批。
二、申请预付款要写明预付单位、款项用途、预计清理时间等,必须持有签订的购货合同,并且对方企业要有良好的资信和可靠的物资保证。
三、预付款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必须专款专用,不得转移挪用。
四、使用部门要及时反映预付款的使用情况,负责清理;财会部门必须按供货单位进行明细核算,监督和检查预付款的使用情况,定期核对账目,及时督促清理。对同一经办人向同一单位的预付款,要贯彻前款不清后款不办的原则。发现违反规定的,要向有关领导反映,坚决按有关制
度处理。
第四十三条 应收票据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持有的尚未兑现的各种票据,主要有银行本票、汇票、商业汇票等。
一、企业要确定专人,按照有价证券的管理要求,对持有的票据进行保管。
二、要设立应收票据备查簿,对持有的每张票据要逐笔登记其结算内容、票据种类、编号、签发日期、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码和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贴现日期、贴现利率、贴现净额,以及收款日期和收回金额等资料,票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十一届第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9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

(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修正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保险合同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人身保险合同
第三节 财产保险合同
第三章 保险公司
第四章 保险经营规则
第五章 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
第六章 保险业监督管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适用本法。
第四条 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 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六条 保险业务由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
第七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办理境内保险的,应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保。
第八条 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保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章 保险合同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条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第十一条 订立保险合同,应当协商一致,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外,保险合同自愿订立。
第十二条 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第十三条 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成立。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
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应当载明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合同内容。当事人也可以约定采用其他书面形式载明合同内容。
依法成立的保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约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第十四条 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照约定的时间开始承担保险责任。
第十五条 除本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第十六条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当退还保险费。
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
第十七条 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
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第十八条 保险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保险人的名称和住所;
(二)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以及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
(三)保险标的;
(四)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
(五)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
(六)保险金额;
(七)保险费以及支付办法;
(八)保险金赔偿或者给付办法;
(九)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
(十)订立合同的年、月、日。
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约定与保险有关的其他事项。
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
保险金额是指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第十九条 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中的下列条款无效:
(一)免除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义务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责任的;
(二)排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
第二十条 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协商变更合同内容。
变更保险合同的,应当由保险人在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批注或者附贴批单,或者由投保人和保险人订立变更的书面协议。
第二十一条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及时通知,致使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难以确定的,保险人对无法确定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保险人通过其他途径已经及时知道或者应当及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 保险事故发生后,按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时,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其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
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认为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补充提供。
第二十三条 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十日内,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保险合同对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保险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保险人未及时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除支付保险金外,应当赔偿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因此受到的损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保险人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也不得限制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
第二十四条 保险人依照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作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三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 保险人自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和有关证明、资料之日起六十日内,对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已有证明和资料可以确定的数额先予支付;保险人最终确定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后,应当支付相应的差额。
第二十六条 人寿保险以外的其他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五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七条 未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除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外,不退还保险费。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前三款规定行为之一,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
第二十八条 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分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为再保险。
应再保险接受人的要求,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将其自负责任及原保险的有关情况书面告知再保险接受人。
第二十九条 再保险接受人不得向原保险的投保人要求支付保险费。
原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不得向再保险接受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
再保险分出人不得以再保险接受人未履行再保险责任为由,拒绝履行或者迟延履行其原保险责任。
第三十条 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第二节 人身保险合同
第三十一条 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
(一)本人;
(二)配偶、子女、父母;
(三)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
(四)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合同无效。
第三十二条 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并且其真实年龄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的,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保险人行使合同解除权,适用本法第十六条第三款、第六款的规定。
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致使投保人支付的保险费少于应付保险费的,保险人有权更正并要求投保人补交保险费,或者在给付保险金时按照实付保险费与应付保险费的比例支付。
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致使投保人支付的保险费多于应付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将多收的保险费退还投保人。
第三十三条 投保人不得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保险人也不得承保。
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险,不受前款规定限制。但是,因被保险人死亡给付的保险金总和不得超过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限额。
第三十四条 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
按照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所签发的保险单,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或者质押。
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险,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限制。
第三十五条 投保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向保险人一次支付全部保险费或者分期支付保险费。
第三十六条 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三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六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或者由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减少保险金额。
被保险人在前款规定期限内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但可以扣减欠交的保险费。
第三十七条 合同效力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止的,经保险人与投保人协商并达成协议,在投保人补交保险费后,合同效力恢复。但是,自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满二年双方未达成协议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保险人依照前款规定解除合同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第三十八条 保险人对人寿保险的保险费,不得用诉讼方式要求投保人支付。
第三十九条 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
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得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
被保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可以由其监护人指定受益人。
第四十条 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指定一人或者数人为受益人。
受益人为数人的,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确定受益顺序和受益份额;未确定受益份额的,受益人按照相等份额享有受益权。
第四十一条 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变更受益人并书面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收到变更受益人的书面通知后,应当在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批注或者附贴批单。
投保人变更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
第四十二条 被保险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一)没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无法确定的;
(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三)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第四十三条 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其他权利人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该受益人丧失受益权。
第四十四条 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复之日起二年内,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被保险人自杀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除外。
保险人依照前款规定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第四十五条 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或者抗拒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导致其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第四十六条 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
第四十七条 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第三节 财产保险合同
第四十八条 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
第四十九条 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
因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保险人自收到前款规定的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应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被保险人、受让人未履行本条第二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转让导致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第五十条 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运输工具航程保险合同,保险责任开始后,合同当事人不得解除合同。
第五十一条 被保险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生产操作、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维护保险标的的安全。
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对保险标的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的书面建议。
投保人、被保险人未按照约定履行其对保险标的的安全应尽责任的,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
保险人为维护保险标的的安全,经被保险人同意,可以采取安全预防措施。
第五十二条 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被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应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被保险人未履行前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应当降低保险费,并按日计算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一)据以确定保险费率的有关情况发生变化,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明显减少的;
(二)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明显减少的。
第五十四条 保险责任开始前,投保人要求解除合同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手续费,保险人应当退还保险费。保险责任开始后,投保人要求解除合同的,保险人应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第五十五条 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并在合同中载明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
投保人和保险人未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
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第五十六条 重复保险的投保人应当将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
重复保险的各保险人赔偿保险金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重复保险的投保人可以就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部分,请求各保险人按比例返还保险费。
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第五十七条 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应当尽力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损失。
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保险人所承担的费用数额在保险标的损失赔偿金额以外另行计算,最高不超过保险金额的数额。
第五十八条 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失的,自保险人赔偿之日起三十日内,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也可以解除合同,但应当提前十五日通知投保人。
合同解除的,保险人应当将保险标的未受损失部分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第五十九条 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已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并且保险金额等于保险价值的,受损保险标的的全部权利归于保险人;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取得受损保险标的的部分权利。
第六十条 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前款规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已经从第三者取得损害赔偿的,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可以相应扣减被保险人从第三者已取得的赔偿金额。
保险人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不影响被保险人就未取得赔偿的部分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第六十一条 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未赔偿保险金之前,被保险人放弃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后,被保险人未经保险人同意放弃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的,该行为无效。
被保险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致使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的,保险人可以扣减或者要求返还相应的保险金。
第六十二条 除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故意造成本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保险事故外,保险人不得对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
第六十三条 保险人向第三者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时,被保险人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必要的文件和所知道的有关情况。
第六十四条 保险人、被保险人为查明和确定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
第六十五条 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
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
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未向该第三者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
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第六十六条 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保险人承担。

第三章 保险公司
第六十七条 设立保险公司应当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查保险公司的设立申请时,应当考虑保险业的发展和公平竞争的需要。
第六十八条 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
(二)有符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三)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四)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经营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七)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十九条 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二亿元。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经营规模,可以调整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限额。
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第七十条 申请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向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的保险公司的名称、注册资本、业务范围等;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筹建方案;
(四)投资人的营业执照或者其他背景资料,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五)投资人认可的筹备组负责人和拟任董事长、经理名单及本人认可证明;
(六)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十一条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进行审查,自受理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筹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七十二条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批准筹建通知之日起一年内完成筹建工作;筹建期间不得从事保险经营活动。
第七十三条 筹建工作完成后,申请人具备本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设立条件的,可以向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提出开业申请。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开业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开业的决定。决定批准的,颁发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七十四条 保险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应当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
第七十五条 保险公司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向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立申请书;
(二)拟设机构三年业务发展规划和市场分析材料;
(三)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及相关证明材料;
(四)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十六条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进行审查,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颁发分支机构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七十七条 经批准设立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凭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第七十八条 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自取得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之日起六个月内,无正当理由未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的,其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失效。
第七十九条 保险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子公司、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应当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第八十条 外国保险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应当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代表机构不得从事保险经营活动。
第八十一条 保险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品行良好,熟悉与保险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并在任职前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的任职资格。
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
第八十二条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的情形或者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保险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一)因违法行为或者违纪行为被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取消任职资格的金融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自被取消任职资格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二)因违法行为或者违纪行为被吊销执业资格的律师、注册会计师或者资产评估机构、验证机构等机构的专业人员,自被吊销执业资格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第八十三条 保险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四条 保险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注册资本;
(三)变更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的营业场所;
(四)撤销分支机构;
(五)公司分立或者合并;
(六)修改公司章程;
(七)变更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或者变更持有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
(八)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聘用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精算专业人员,建立精算报告制度。
保险公司应当聘用专业人员,建立合规报告制度。
第八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精算报告、合规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必须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第八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妥善保管业务经营活动的完整账簿、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
前款规定的账簿、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的保管期限,自保险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下的不得少于五年,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不得少于十年。
第八十八条 保险公司聘请或者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向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报告;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应当说明理由。
第八十九条 保险公司因分立、合并需要解散,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解散,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解散。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因分立、合并或者被依法撤销外,不得解散。
保险公司解散,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九十条 保险公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同意,保险公司或者其债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对该保险公司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
第九十一条 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所欠职工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
(三)保险公司欠缴的除第(一)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所欠税款;
(四)普通破产债权。
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破产保险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该公司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第九十二条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
转让或者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的,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十三条 保险公司依法终止其业务活动,应当注销其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
第九十四条 保险公司,除本法另有规定外,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

第四章 保险经营规则
第九十五条 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
(一)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
(二)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
(三)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与保险有关的其他业务。
保险人不得兼营人身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但是,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应当在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批准的业务范围内从事保险经营活动。
第九十六条 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公司可以经营本法第九十五条规定的保险业务的下列再保险业务:
(一)分出保险;
(二)分入保险。
第九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提取保证金,存入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银行,除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不得动用。
第九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保证偿付能力的原则,提取各项责任准备金。
保险公司提取和结转责任准备金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第九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依法提取公积金。
第一百条 保险公司应当缴纳保险保障基金。
保险保障基金应当集中管理,并在下列情形下统筹使用:
(一)在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时,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提供救济;
(二)在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时,向依法接受其人寿保险合同的保险公司提供救济;
(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保险保障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一百零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和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达到规定的数额。
第一百零二条 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
第一百零三条 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
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划分应当符合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
第一百零四条 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划分方法和巨灾风险安排方案,应当报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一百零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再保险,并审慎选择再保险接受人。
第一百零六条 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
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下列形式:
(一)银行存款;
(二)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
(三)投资不动产;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制定。
第一百零七条 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证券投资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一百零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建立对关联交易的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
第一百零九条 保险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关联交易损害公司的利益。
第一百一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保险产品经营情况等重大事项。
第一百一十一条 保险公司从事保险销售的人员应当符合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
前款规定的保险销售人员的范围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
第一百一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保险代理人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和管理,不得唆使、诱导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
第一百一十三条 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依法使用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不得转让、出租、出借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
第一百一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公平、合理拟订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不得损害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和本法规定,及时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第一百一十五条 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
第一百一十六条 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二)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三)阻碍投保人履行本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或者诱导其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
(四)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保险费回扣或者其他利益;
(五)拒不依法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六)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虚构保险合同或者故意夸大已经发生的保险事故的损失程度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七)挪用、截留、侵占保险费;
(八)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或者个人从事保险销售活动;
(九)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十)利用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或者保险评估机构,从事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或者编造退保等方式套取费用等违法活动;
(十一)以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方式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者以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保险市场秩序;
(十二)泄露在业务活动中知悉的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商业秘密;
(十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
第一百一十七条 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佣金,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者个人。
保险代理机构包括专门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兼营保险代理业务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第一百一十八条 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机构。
第一百一十九条 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应当具备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条件,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保险经纪业务许可证。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凭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凭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一百二十条 以公司形式设立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可以调整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限额。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的注册资本或者出资额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第一百二十一条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品行良好,熟悉保险法律、行政法规,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并在任职前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的任职资格。
第一百二十二条 个人保险代理人、保险代理机构的代理从业人员、保险经纪人的经纪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
第一百二十三条 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应当有自己的经营场所,设立专门账簿记载保险代理业务、经纪业务的收支情况。
第一百二十四条 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保险。未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不得动用保证金。
第一百二十五条 个人保险代理人在代为办理人寿保险业务时,不得同时接受两个以上保险人的委托。
第一百二十六条 保险人委托保险代理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应当与保险代理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依法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百二十七条 保险代理人根据保险人的授权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行为,由保险人承担责任。
保险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保险人名义订立合同,使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代理人的责任。
第一百二十八条 保险经纪人因过错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二十九条 保险活动当事人可以委托保险公估机构等依法设立的独立评估机构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
接受委托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和鉴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前款规定的机构和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给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三十条 保险佣金只限于向具有合法资格的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支付,不得向其他人支付。
第一百三十一条 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及其从业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二)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三)阻碍投保人履行本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或者诱导其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
(四)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五)利用行政权力、职务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强迫、引诱或者限制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
(六)伪造、擅自变更保险合同,或者为保险合同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七)挪用、截留、侵占保险费或者保险金;
(八)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九)串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骗取保险金;
(十)泄露在业务活动中知悉的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商业秘密。
第一百三十二条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分立、合并、变更组织形式、设立分支机构或者解散的,应当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第一百三十三条 本法第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适用于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

第六章 保险业监督管理
第一百三十四条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遵循依法、公开、公正的原则,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第一百三十五条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有关保险业监督管理的规章。
第一百三十六条 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时,应当遵循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和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原则。其他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审批、备案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前款规定制定。
第一百三十七条 保险公司使用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停止使用,限期修改;情节严重的,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禁止申报新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
第一百三十八条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实施监控。
第一百三十九条 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增加资本金、办理再保险;
(二)限制业务范围;
(三)限制向股东分红;
(四)限制固定资产购置或者经营费用规模;
(五)限制资金运用的形式、比例;
(六)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七)责令拍卖不良资产、转让保险业务;
(八)限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
(九)限制商业性广告;
(十)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第一百四十条 保险公司未依照本法规定提取或者结转各项责任准备金,或者未依照本法规定办理再保险,或者严重违反本法关于资金运用的规定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责令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第一百四十一条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作出限期改正的决定后,保险公司逾期未改正的,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决定选派保险专业人员和指定该保险公司的有关人员组成整顿组,对公司进行整顿。
整顿决定应当载明被整顿公司的名称、整顿理由、整顿组成员和整顿期限,并予以公告。
第一百四十二条 整顿组有权监督被整顿保险公司的日常业务。被整顿公司的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应当在整顿组的监督下行使职权。
第一百四十三条 整顿过程中,被整顿保险公司的原有业务继续进行。但是,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责令被整顿公司停止部分原有业务、停止接受新业务,调整资金运用。
第一百四十四条 被整顿保险公司经整顿已纠正其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恢复正常经营状况的,由整顿组提出报告,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结束整顿,并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公告。
第一百四十五条 保险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其实行接管:
(一)公司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
(二)违反本法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可能严重危及或者已经严重危及公司的偿付能力的。
被接管的保险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
第一百四十六条 接管组的组成和接管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并予以公告。
第一百四十七条 接管期限届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决定延长接管期限,但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第一百四十八条 接管期限届满,被接管的保险公司已恢复正常经营能力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决定终止接管,并予以公告。
第一百四十九条 被整顿、被接管的保险公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对该保险公司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
第一百五十条 保险公司因违法经营被依法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的,或者偿付能力低于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标准,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保险市场秩序、损害公共利益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予以撤销并公告,依法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一百五十一条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有权要求保险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一百五十二条 保险公司的股东利用关联交易严重损害公司利益,危及公司偿付能力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在按照要求改正前,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限制其股东权利;拒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其转让所持的保险公司股权。
第一百五十三条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需要,可以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谈话,要求其就公司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作出说明。
第一百五十四条 保险公司在整顿、接管、撤销清算期间,或者出现重大风险时,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该公司直接负责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知出境管理机关依法阻止其出境;
(二)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转移、转让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财产,或者在财产上设定其他权利。
第一百五十五条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国保险机构的代表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二)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
(三)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其对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事项作出说明;
(四)查阅、复制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财产权登记等资料;
(五)查阅、复制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国保险机构的代表机构以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文件和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和资料予以封存;
(六)查询涉嫌违法经营的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国保险机构的代表机构以及与涉嫌违法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银行账户;
(七)对有证据证明已经或者可能转移、隐匿违法资金等涉案财产或者隐匿、伪造、毁损重要证据的,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申请人民法院予以冻结或者查封。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采取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五)项措施的,应当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采取第(六)项措施的,应当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或者调查,其监督检查、调查的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和监督检查、调查通知书;监督检查、调查的人员少于二人或者未出示合法证件和监督检查、调查通知书的,被检查、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
第一百五十六条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被检查、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一百五十七条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公正廉洁,不得利用职务便利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泄露所知悉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商业秘密。
第一百五十八条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进行监督检查、调查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五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擅自设立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者非法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二十万元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六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擅自设立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或者未取得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保险经纪业务许可证从事保险代理业务、保险经纪业务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六十一条 保险公司违反本法规定,超出批准的业务范围经营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
第一百六十二条 保险公司有本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限制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
第一百六十三条 保险公司违反本法第八十四条规定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六十四条 保险公司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超额承保,情节严重的;
(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承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的。
第一百六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限制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
(一)未按照规定提存保证金或者违反规定动用保证金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取或者结转各项责任准备金的;
(三)未按照规定缴纳保险保障基金或者提取公积金的;
(四)未按照规定办理再保险的;
(五)未按照规定运用保险公司资金的;
(六)未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或者代表机构的;
(七)未按照规定申请批准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
第一百六十六条 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有本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业务许可证。
第一百六十七条 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
(一)未按照规定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保险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立专门账簿记载业务收支情况的。
第一百六十八条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违反本法规定,未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变更组织形式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从业资格的人员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七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转让、出租、出借业务许可证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
第一百七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报送或者保管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的,或者未按照规定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的;
(二)未按照规定报送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备案的;
(三)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的。
第一百七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限制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
(一)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的;
(二)拒绝或者妨碍依法监督检查的;
(三)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
第一百七十三条 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违反本法规定的,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除分别依照本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至第